谁会不厌其烦地安慰那无知的少年(上篇)
作者 : 吴波    2019-05-13 15:47:22


2009DOTA零单高分局《扑朔迷离的船长和董小姐》中,2009(游戏ID,本名伍声)与9名路人,用竞技游戏演绎出了一段虐心的人生。从结果上看,散漫随意且完全不努力的人,最终不劳而获,而渴望胜利并为命运抗争的人,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嘉奖,过程和结尾颇为戏剧。游戏的最后,队友诙谐地打出一句歌词——谁会不厌其烦地安慰那无知的少年。

谁都曾抗争过,但再回首,我们都是无知的少年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脚本,最终也都只是充当历史不自觉的工具。而这个社会,并不是我们小时候在童话书中看到的那么简单纯洁。更多的是我们无法理解的、赤裸裸的现实。

 

一、阿舟的故事

“阿舟,这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大牛市,这是一次财富洗牌,这是一次80后改变命运的机会!”。这是2014年那个夏天,刚刚进入股市的我对前同事阿舟说的话,彼时上证刚刚站上2千点。阿舟和我关系比较好,我也只是把这句话当作玩笑说给他听,因此句式和词汇比较狂妄和夸张。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,历史的车轮正滚滚而来,而我也很快就将见证人生中的第一个牛市。

“阿舟,今天我那十多个股票都跌了,一天就亏了40%多!”

“阿舟,为什么我这个股票涨了5%就不动了?”

后来我才知道,账户总盈亏并不是把盈亏直接相加,ST类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是5%。阿舟非常无语,他不明白一个对股票一窍不通的人,一个从未经历过熊市的人,完全没有对市场的敬畏之心,怎么还敢轻易妄言牛市?

“阿舟,推荐你一只必涨金股!”

新股民向老股民推荐股票,是牛市的特征之一,我几乎每天都在向同事推荐“金股”。阿舟总是听我说完后告诉我,“我还是捏着我的上海家化好了,等我以后赚钱了,请你吃龙虾”。

“哎,阿舟啊,龙虾是没指望了。别的都在涨,就你的不涨,指数跌下去你肯定套牢”,我笑着对他说,“几十年后,当年迈的你坐在轮椅上看着夕阳,回想起这一辈子,你就会发现,这辈子最大的败笔,就是买了上海家化。”这句话同样是在开玩笑,这只股是阿舟在A股的唯一持股。我认为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这只股票上浪费太多时间,否则会真的极大地阻碍他前进的步伐,成为他多年以后最失败的经历。从周期上看,指数步入牛市之前的熊市阶段,上海家化已经属于穿越上一轮牛熊了,从强弱周期对应看来,后面的牛市很难成为它的舞台。从成长行角度去看,这类公司已经完全成熟,未来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。

在后来指数节节攀升的阶段,我也不断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和站在上帝视角的姿态,向他重复当初的牛市论断。而阿舟似乎和我杠上了,倔得像头牛,从那年夏天至今,从不在这只股上有半分减磅。

阿舟炒股时间比我要久,投资范围也比我广泛。除了常年持有A股的上海家化之外,他还持有美股、外汇、黄金等,甚至分级B和港股也有所涉及。他非常认真踏实,虽然不是每个品种都非常精进,但我很佩服他的学习和尝试能力,至少他所涉及的品种,我都没有真正接触过。他很努力地学习着,并追求这些品种之间的平衡和机会。然而这是我非常不理解的,在我看来他的投资实在太过分散,每一处的资产也都不多。至今我仍然执着地认为,对于我们这种正在打拼的本身就没有多少资金的年轻人,集中火力打攻坚战才是最正确的。

“作为整个管理部唯一盈利的男人,我劝你赶紧清空,财富洗牌开始了。”股灾爆发前,我不断以这类戏谑的方式劝阿舟避险。“泥沙俱下,如此劳心,只为两个铜板,值得吗?”我问道。“我的美股和黄金暂时还行,能避险。”阿舟依然我行我素。

股灾之后,我本想在苏州再买一套房,但犹豫之下错失机会。终于我在2016年决心辞职,返回西安。私下吃饭的时候,阿舟一杯酒下肚,“你可能不知道,你刚开始炒股的时候真的很讨厌”,我有点愕然,“你那时候天天跟打了鸡血一样鼓吹牛市,我心里想,这怎么可能?你经常一通乱买,还天天都能涨停,我真想冲上去抽你两个大嘴巴子。但后来我慢慢发现,我真正应该抽的人,其实是我自己。”

“阿舟,要不去买房吧。”

“不买了,苏州已经涨了那么多了。”

“那去西安,国庆的时候我买了。”

“算了,太远了。”

我并没有意识到,股灾之后,一波汹涌的炒房浪潮,正从东部的四小龙城市,蔓延至中部城市,随后又蔓延至西部,我阴差阳错的赶上了那趟车。

后来,我回到了西安。几个月之后,阿舟则移居澳洲,那顿龙虾,我一直没有机会吃上。

 

二、阿东的故事

回到西安后,有一次同学告诉我,阿东和我原先的女同桌结婚了,现在夫妻俩都在咸阳。十多年未曾联系了,我决定和这位老同学叙叙旧。

阿东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,但与我的交集并不是很多。那时候从情感角度而言,我对他是佩服并“厌恶”的。我佩服的是,我们文理分科前后很长一段时间,他的学习成绩普通到我对他的名字压根没印象的地步。然而有一次考试他居然考了第二,之后的岁月,他几乎处于霸体状态般稳居前四。我“厌恶”的是,后来的无数次考试中,我仅仅只在一次月考中赢过他,其余的时候则一直被这匹黑马的恐怖支配着。我更“厌恶”的是,他经常嬉皮笑脸地调戏我的同桌,当着我的面撒狗粮。

高考后,我听说阿东进了南京大学,后来我查过,那一年南大在陕西的文科录取分数仅次于北大和西工大,再后来又听说他去了美国留学。而我则不同,高考算不上失利,但最终被调剂到本地一所高校的冷门专业历史系,后来大二我才转到了金融系。

见到阿东,是在咸阳一个普通的学院门口,寒暄了几句之后,当初对他的“厌恶感”逐渐消失了,他明显比以前多了些斯文。吃饭间,我们大致描述了一下各自的经历。他说,“当时我来这个学院工作的时候,同事看到我的简历之后,都觉得我可能疯了才会来这样的学校。但当时我不喜欢那种激烈的竞争氛围,觉得安逸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。”

“当初有一些高中同学,上完学后留在了北京和上海,都混得挺好的,现在也都在那里买了房。我本来想在西安买房子,但还是错过了,最后只好在咸阳买了。老婆在一个学校里做财务,家里还有两个男孩。”

无论是当前的教师身份,还是他以前的优秀,我能感觉到他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气,这是我非常欣赏的。但我感受更多的,是他对一些老同学的羡慕,和对自己的些许后悔和不甘。

很多人对房子这类话题比较忌讳,我看过一些返乡记类型的文章,基本都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,去批判同学朋友之间有意无意的炫耀行为,感叹世风物欲,纯洁不再。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需要想得太复杂,在学生时代,学习的对比一定是最主要的,忌讳讨论考试成绩的一般都是学渣。成年人的聊天话题更为广泛,但归根结底彼此最关心的,还是社会地位和财富。这和学生时代的考试成绩类似,同属个人能力和成果的展示。忌讳这类话题的人,与学生时代回避学习成绩的人,本质上并没有两样。所谓的至高点更多的是幼稚,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。

人生是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,不同的选择,就会有不同的结果。我想到了大学转专业的经历,那个冷门的基础学科属于提前录取,入门分数并不低。这个专业每年都有90%的同学被调剂过来,最终也基本都会卸下骄傲,选择在这条冷板凳上妥协。对于不是自己所选的,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热爱。在历史系的一年时间里,我的内心每天都在不断地屈服和抗争着,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学校居然有这个政策。“这可能是我们命运的转折”,我鼓动舍友阿杜,他是高三复读一年之后被调剂的,心中应有不甘,但这个众人眼中的乖宝宝最终还是没敢迈出那一步。于是我鼓动也曾复读过的同学小虹,后来我们如愿拿到了金融系的名额,但小虹最终选择了继续留在历史系,她的理由是觉得金融系的学风不够朴素。后来,研究生毕业之后,小虹和历史系的学长结了婚,因为嫌收入太低,换了很多份工作,最后索性做起了全职太太。而他那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的老公,则早早生了白发。至于阿杜,博士毕业后,在一所三本学校,做了一名讲师,至今依然单身蜗居。

后来,阿东出差去北京,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北京路况的截图,并附上了一句话,“要是当初勇敢一点就好了”。